酒后寻衅滋事拘留时间详解

酒后寻衅滋事拘留多少天?

少量饮酒可以快乐,大量饮酒则有害身体。
然而,过量饮酒可能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如果你醉酒打人,你将受到违法处罚!

网友咨询:

酗酒寻衅滋事会被拘留多少天?

海南省对外贸易律师事务所付华占律师回复:

饮酒引起纠纷和麻烦有两种情况:

1. 判处行政处罚的,拘留期限最短为五日,最长为十五日。

2 滋事罪,监禁期限一般为14天,最长不得超过37天。

寻衅滋事行为是指在公共场所寻衅滋事、寻衅滋事、肆意挑衅、嚣张跋扈、聚众斗殴、破坏公共秩序,未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海南省对外贸易律师事务所付华占律师分析:

行政拘留期限

一般饮酒、寻衅滋事等行为属于违反公共安全行为,应当会受到安全处罚。

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寻衅滋事、寻衅滋事的治安管理处罚为:

1五日以上但十日以下的,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的罚款。

2 情节严重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2. 刑事拘留期限:

寻衅滋事罪是指肆意挑衅,任意殴打、骚扰他人,任意损毁、侵占公私财产或者行为,严重扰乱他人秩序的行为。
社会秩序。

饮酒寻衅滋事,情节严重的,涉嫌寻衅滋事罪,并处刑事拘留。
具体时长为:

1。
一般情况下,拘留期限最长为14天。

2 犯罪情节严重、多次作案、群体作案的,拘留期限最长为37日。

挑衅、激怒的最重要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群殴。
一般来说,这些都是基于个人报复、支配地位或其他动机的群体斗殴。

二是跟踪拦截他人。
指无故无故地追逐、拦截他人,以及出于寻乐、寻求精神刺激等不良动机而追逐、拦截异性。

第三种可能是暴力抢夺、任意损毁、侵占公私财产。
这是利用无理流氓手段,强行向市场、商店索要商品和他人财物,或者随意损坏、毁坏、侵占公私财物。

四是其他引起争执和愤怒的行为。
它指的是其他行为,治安管理处罚法以外的寻衅滋事、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一条规定,公安机关认为对在押人员应当逮捕的,应当逮捕逮捕逮捕后三日内报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
特殊情况,报批期限可以延长1日至4日。

对于主要犯罪嫌疑人在逃、多次作案、群体作案的,审批时间可以延长至30日。

人民检察院应当自收到公安机关批准逮捕的请求之日起七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驳回逮捕的决定。
人民检察院不批准逮捕的,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应当立即释放,并立即将执行情况通报人民检察院。
对需要继续侦查并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监视居住。

付华展律师简介

付华展律师,法学学士,毕业于湖北警察学院,现任海南省对外贸易律师事务所律师。
擅长刑事辩护、劳动争议、合同纠纷、婚姻家庭、庭外法律事务等领域。
注重每一个细节,专注做好每一件事情,实现当事人合法利益最大化。

酒后驾驶拘留最短几天

法律分析:醉酒驾驶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
有些仅处以罚款,而另一些则需要拘留,通常为 7 至 15 天。
饮酒后驾驶车辆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驾驶执照,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
醉酒驾驶车辆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拘留至清醒,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并且其机动车驾驶证应当在有效期内处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的停业整顿,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安全法》第九十一条。
饮酒后驾驶车辆的,责令六个月停止驾驶,并处1000元以上罚款;1万元以下并处2000元罚款。
醉酒驾驶车辆并再次驾驶车辆被处罚的,处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一千元以上两千元以下罚款。
他的驾驶执照将被吊销。
醉酒驾驶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拘留至酒后驾驶,吊销驾驶证,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负刑事责任。
一年内无法获得新的驾驶执照。
饮酒后驾驶营业车辆的,处15日拘留,并处5000元罚款,并吊销驾驶证驾照,并且五年内无法获得新的驾照。
醉酒驾驶商用车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将予以拘留至酒醒为止,吊销驾驶执照,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他将在一年内无法再次获得驾驶执照。
一旦他重新取得驾驶执照,他将不被允许驾驶商用车。
饮酒、醉酒后车辆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向市公安机关报送,终身不得重新领取机动车驾驶证。

酒后袭警一般拘留多久

醉酒殴打民警,造成民警轻伤以上的,构成故意伤害,拘留期限一般为十四日,最长不得超过三十七日。
公安机关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三日内报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九十一条 公安机关认为需要逮捕被拘留的人的,必须在逮捕后三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
特殊情况,报送审批时间可延长至四日。
对于主要犯罪嫌疑人在逃、多次作案、群体作案的,审批时间可以延长至30日。
人民检察院自收到公安机关批准逮捕的请求之日起七日内,作出批准逮捕或者不批准逮捕的决定。
人民检察院不同意逮捕的,公安机关接到通知后必须释放,并立即将执行情况通知人民检察院。
对需要继续侦查并符合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条件的,依法取保候审、监视居住。
【温馨提示】以上回答仅基于目前信息和本人对法律的理解,请谨慎参考! 如果您对此问题仍有疑问,建议您整理相关信息并与专家详细沟通。